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程喜人,牙髓干细胞需要事先储存-科技前沿-泓信生物——汇聚有生命力的未来
  • 免费咨询电话
    400-999-2999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程喜人,牙髓干细胞需要事先储存

时间:2016-09-23

A-

A+

2000年,科学家在牙齿中发现了牙髓干细胞,其分化和再生能力是其他来源干细胞的三倍以上,可以用于修复组织和器官病变、损伤。2002年,Hofstetter等就发现BMSCs可以促进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在受损神经组织中存活,形成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的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集中的结构,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构造最复杂而完整,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了神经系统,控制了生物的行为。中枢神经系统受致病因素影响(尤其是未能查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而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精神病。细胞疗法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已经有研究证明干细胞可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乳牙精灵就在这里盘点一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该疾病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

有研究发现:牙髓干细胞(DPSCs)可以分泌多种神经相关的营养因子,例如:神经生长因子( NG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及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 GDNF)、 NGF-β、神经营养因子3 ( NT-3 )等,且在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的脊髓损伤DPSCs 移植、大鼠脑缺血模型中DPSCs 移植的模型实验中均表现出GDNF、BDNF 及NGF-β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上调,说明DPSCs 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和生长。

王革生等研究人员曾经将人脐带MSCs移植到脊髓半切模型大鼠损伤处的头尾两侧后,评分表明大鼠的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恢复,同时发现部分移植的细胞开始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6%)和胶质细胞源性酸性纤维蛋(12.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被用于(脑外伤)TBI的治疗,研究揭示:达到促进功能恢复的移植的BMSCs最多只有10%分化为神经元,所以分化机制并不是促进TBI动物模型功能改善的唯一途径。BMSCs分泌的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促进神经新生、减少神经元的凋亡与丢失和神经组织的重塑可能是引起功能恢复的主要机制。

免疫调节作用

众所周知,在疾病条件下,抑制巨噬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是必要措施。人乳牙DPSCs既表现出抗炎作用,又表现出免疫抑制特性,可有效地改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研究发现,在鼠脑缺血缺氧模型中,得出移植人乳牙DPSCs 可抑制炎症反应,并促进功能恢复的结论。

分化为神经元细胞

自人类能够研究细胞命运以来,特别是干细胞技术产生之后,

2000年,科学家在牙齿中发现了牙髓干细胞,其分化和再生能力是其他来源干细胞的三倍以上,可以用于修复组织和器官病变、损伤。2002年,Hofstetter等就发现BMSCs可以促进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在受损神经组织中存活,形成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的神经纤维。

有研究发现,DPSCs 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用中脑组织对DPSCs 进行诱导培养,在其诱导培养后的第3、6、9 日均能够在培养基中检测到神经元标志物;在大鼠的脑缺血模型中,移植DPSCs细胞,能观察到其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并向损伤区域迁移,从而促进损伤区域的神经再生。

Ding等人将1×10^6的人脐带MSCs移植到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的脑皮质内,结果发现大鼠躯体不对称最著减少,而自发活动显著增加;胶质细胞数目、缺血区微血管灌注、半暗带内神经血管密度、趋化因子-1、胶质酸GDNF和BDNF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说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部分地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向损伤区域迁移,促进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

干细胞发挥作用的效果肯定是多种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研究结果令人欣喜,但干细胞疗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神经细胞疗法维持指定的细胞分化表型、取材困难、数量不足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成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在取材痛苦,有病毒感染的风险,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干性下降;牙髓、脐带等来源的干细胞需要事先存储;因此,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您可以随时拨打泓信生物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999-2999。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就关注泓信生物微信公众号吧。

来源:乳牙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