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有望代替透析、换肾,肾衰不再别无选择!
时间:2021-08-03
A-
A+
近年来基础研究干细胞治疗肾病过程中发现,干细胞可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肾实质细胞等,所以干细胞移植后对肾脏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和重建作用。对于病变较重、病情常反复的患者,干细胞移植无疑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不仅能控制病情活动,还有可能治愈,对患者的病情带来极大的缓解改善。
当前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超过1.2亿,总体现状为“三高一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医疗消费,以及公众的低认知。慢性肾脏病的死亡率还在增加,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防治的技术和手段,而是很多人不知晓、缺乏科学的数据,特别是慢性肾衰竭的透析率,只有美国的1/4。随着我国高血压、肥胖和II型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以及老龄化问题的加重,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很可能会继续升高。
作为一种几乎完全不可逆的损害,慢性肾衰竭是指复杂发病原因及机制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导致肾脏明显萎缩,难以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上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全身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因此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代谢紊乱和各种不同系统的症状,表现相对多样。大部分肾病患者需要依赖和接受长期药物治疗来控制和延缓病情,终末期肾脏病消耗我国大量医疗资源。对于衰竭期和尿毒症期的患者而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肾脏替代疗法,包括维持性透析治疗和肾脏移植。
庆幸的是,随着干细胞技术的研究,肾衰竭的治疗也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它不仅在急性肾损伤模型治疗中显示出了有效作用,而且在治疗慢性肾疾病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1、外源性MSCs诱导肾保护作用的机制
研究表明,体内注入了体外扩增的MSCs后,能对急性肾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并能加速肾功能的恢复。研究显示,静脉内注射的MSCs能够迁移到急性和慢性肾损伤模型动物的肾小球、肾间质、小管周围血管和肾小管。目前,外源性MSCs归巢到损伤动物炎症位点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不过,趋化因子在炎症部位募集的增多很有可能是引导MSCs迁移的重要原因,此外,外源性MSCs的这种定向迁移和归巢方式与炎症部位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特征有关。
2、外源性MSCs引导肾脏恢复机制
① MSCs移入和分化为宿主组织或器官;
② 与现存的宿主细胞治疗性地融合为一体;
③ MSCs自分泌和/或旁分泌信号的释放;
④ 通过使患者本身固有的干细胞再生来刺激其内源性修复。这些机制虽然在肾脏方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其详细机制仍不清楚。
移植干细胞进入人体后,干细胞会通过“迁徙”和“归巢”的诱导作用下到达受损的肾脏,这些移植的干细胞一方面能够根据周围微环境分化成新生的肾脏功能细胞;另一方面还能够“催醒”自身肾脏细胞“再生”,通过这种双靶向作用,使肾脏细胞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和再生,最后患者肝脏功能逐渐得到恢复。所以通过干细胞技术治疗可以阻止肾细胞的继续病变,阻断肾脏的纤维化进程,使血肌酐下降、预防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肾性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使尿中蛋白、大便潜血等指标下降甚至转阴,使原发病得到调节和控制。
一例62岁的印尼籍妇女,被诊断为胸部截瘫、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长期肾脏受累,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肌酐水平为11 mg/dL,无小便。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案治疗。鞘内注射1.6×107个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1.6×107个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结果: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完三周后,患者可移动脚趾,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肌酐水平降至9mg/dL。8个月后,患者可以拾起腿,肌酐水平为2mg/dL,小便恢复正常。
干细胞植入体内后,通过干细胞的自动归巢作用,干细胞会自动转移到肾脏病灶,分化生成所需的各类细胞,从而达到修复肾脏固有细胞,恢复肾功能,重建肾脏血液循环,阻断和逆转肾脏纤维化进程。
近年来基础研究干细胞治疗肾病过程中发现,干细胞可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肾实质细胞等,所以干细胞移植后对肾脏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和重建作用。对于病变较重、病情常反复的患者,干细胞移植无疑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不仅能控制病情活动,还有可能治愈,对患者的病情带来极大的缓解改善。